來源:華爾街見聞
下周重點關注:特朗普關稅行政令生效,美股市場或再迎沖擊;美國1月非農報告來襲,會否依然強勁,年度修正情況如何;英國央行可能進行本周期的第三次降息。此外,中國1月PMI報告發布,港股/A股將結束春節休市。
2月3日至2月7日當周重磅財經事件一覽,以下均為北京時間:
當周重點關注:特朗普關稅行政令生效,美股市場或再迎沖擊;美國1月非農報告來襲,會否依然強勁,年度修正情況如何;英國央行可能進行本周期的第三次降息。
此外,中國1月PMI報告發布,港股/A股將結束春節休市。
特朗普關稅行政令生效,美股市場再迎沖擊?
特朗普打響關稅戰第一槍,關注關稅帶來的更廣泛的影響。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2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10%的關稅。對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商品征收25%的關稅,對來自加拿大的能源資源征收10%關稅。關稅暫定4日生效。白宮方面表示,如果對美方關稅進行報復,美方可能加大關稅力度。
加拿大和墨西哥誓言將以針鋒相對的措施回擊美國的征稅,而中國則表示“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
高盛經濟學家Jenny Grimberg等指出,當前美股對報復性或普遍性關稅風險的定價不足,因此一旦此類關稅落地,市場很容易出現回調。
Truist Advisory Services數據顯示,對沖基金對科技股的凈多頭倉位已降至2022年來最低水平。市場正在重新審視:在技術平權與地緣政治的雙重夾擊下,科技股能否繼續擔當牛市旗手?
從行業看,有分析認為,汽車制造商如通用汽車、福特和Stellantis可能會受到重大影響,因為它們在墨西哥和加拿大有大量業務;電動車制造商特斯拉、Rivian和Lucid Group也可能受到沖擊。
此外,工業制造商如迪爾公司、卡特彼勒和波音公司可能面臨困境,美國半導體制造商如英偉達、應用材料和博通也可能受到打擊。
非農報告來襲,會否依然強勁?
當周周五將公布美國1月非農報告,分析認為美國勞動力市場可能在2025年開局時再創一個月的穩健增長,而備受期待的年度修訂可能會顯示出過去幾年的招聘速度明顯更為溫和。
根據媒體調查的經濟學家的平均預測,1月份非農就業人數增加17萬,此前兩個月由于勞動力市場正從颶風和大規模罷工的影響中復蘇,非農就業人數出現了大幅增長。
周五發布的月度就業報告還將包括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年度修正數據,該機構將把去年3月的就業人數水平與失業保險計劃季度調查得出的更全面的就業人數進行對比。
高盛此前表示,美國1月非農將迎史上最大調整,對家庭調查的年度基準修正后,預計總勞動力將增加250萬人,家庭就業增加230萬人,勞動參與率上升11個基點,失業率上升4個基點。
8月份,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初步估計顯示,截至3月份的一年中,就業人數被夸大了80多萬,不過此后對季度調查的修正顯示調整幅度可能較小。
彭博經濟評論稱,作為BLS年度基準測試的一部分,2024年3月的就業人數可能會下調約70萬,低于初步基準估計的-81.8 萬。更新后的“出生死亡”模型預測應將12月就業人數再下調23.4萬??偠灾抻喓笕ツ甑钠骄戮蜆I增長應從18.2萬下降到估計的14.8萬。
對于美聯儲官員來說,1月份就業報告的預期結果和基準修訂可能與他們的觀點一致,即勞動力需求正在放緩但仍足以支撐經濟。此外,美聯儲官員鮑曼和阿德里安娜·庫格勒在內的多位美聯儲官員將在未來幾天發表講話。
英國央行公布利率決議
英國央行很可能進行本周期的第三次降息,上次維持利率不變,這是緩解英國經濟壓力的又一謹慎舉措。
此前公布的的數據顯示,英國12月CPI同比上漲2.5%,低于11月和經濟學家普遍預期的2.6%,核心通脹率也進一步下降。經濟學家表示,略顯溫和的通脹報告應該有助于讓投資者安心,英國央行可以繼續其逐步寬松的周期,預計下一次降息在2月,降息概率已升至80%。
然而,鑒于服務業通脹率仍高于2%目標的兩倍,且薪資增長強勁,英國央行官員正在權衡刺激經濟擴張的必要性與讓消費者物價壓力卷土重來的危險。投資者需要關注未來舉措步伐的信號以及投票結果,以顯示官員們對降息必要性的共識有多強烈。
其他重要數據、會議及事件
中國將公布PMI數據,此前標普全球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2月制造業PMI50.5,較前值51.5回落1個百分點,但仍處于榮枯線水平之上,景氣度連續第三個月保持擴張。而官方發布的1月份制造業PMI回落1.0個百分點至49.1%,結束了連續三個月的擴張,再度跌至收縮區間。
港股市場將從周一開始恢復交易,但周一、周二南、北向交易關閉,A股市場與滬港通/深港通交易將于周三重新開市。
打新機會
當周(2月3日-2月7日)A股市場有1只新股上市,宏??萍紝⒃诒苯凰鲜?,美股市場將有5只新股上市。
當周共計9只(A類與C類合并統計)新基金發行。
每周重磅大事訂閱:
國內事件:
海外事件: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