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期貨日報
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突出。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工具的研究和市場化應用,越發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除“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外,能源、建筑、電力等行業也面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沖擊,且傳統的保險產品無法完全覆蓋越來越多的災害天氣帶來的影響,其服務實體企業的效果“大打折扣”。
針對天氣因素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近年來,國內期貨交易所積極響應國家關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導向,聚焦天氣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持續推進有關天氣指數及其衍生品的研究與應用,為實體企業提供了專門規避天氣風險的全新風險管理工具。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國際天氣衍生品市場的豐富實踐已充分證明,“天氣衍生品能夠有效規避因天氣變化所帶來的生產經營風險和不確定性風險,是化解氣候變化風險的一項新舉措”。目前我國天氣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基礎正在不斷夯實,后續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國內天氣衍生品探索開發步履不停
一個新興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期貨日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國內相關政策的完善與支持為我國天氣衍生品市場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有助于更多資源向該領域集聚。
2022年4月,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提出“積極發展金融、保險和農產品期貨氣象服務”。2023 年1月,國家數據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的《“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也提出,“創新氣象數據產品服務,支持金融企業融合應用氣象數據,發展天氣指數保險、天氣衍生品和氣候投融資新產品,為保險、期貨等提供支撐”。2023年3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提出“提升‘氣象+’賦能發展能力,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研發上市天氣期貨,開展新能源產業極端天氣風險規避服務”。2024年7月,上海市氣象局、上海市委金融辦聯合印發的《上海市探索“氣象×金融”協同聯動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2024—2026年)》提出,“研究推進天氣指數期貨等天氣衍生品的發展,開展氣溫、降雨、風力、日照等天氣指數衍生品設計”。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早在2002年,國內便有期貨交易所對天氣衍生品展開探索。截至2024年年底,針對天氣衍生品的研發,大商所、鄭商所、廣期所、上期所四家均有實質性動作,旨在通過創新衍生品為實體經濟應對氣候挑戰提供更多支持。
2002年,大商所立足國內大豆、玉米等作物主產區的天氣變化,率先探索溫度指數及相關衍生品的設計研究。2022年,中央氣象臺和大商所共同發布了優化后的“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該溫度指數基于中央氣象臺權威氣象數據研制,目前涵蓋北京、上海、廣州、哈爾濱、烏魯木齊等21個基準城市,包括日平均溫度指數(DAT)、月累積平均溫度指數(CAT)、制熱指數(HDD)和制冷指數(CDD)四類,可為各行業提供直觀、全面和準確的信息,其有效性和權威性得到了業界廣泛認可。
鄭商所也是在多年前便開始探索天氣衍生品的應用。2021年,鄭商所與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共同開展氣溫指數編制與研發,并于2024年11月18日正式發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鄭州商品交易所氣溫指數”。該氣溫指數是基于24小時高頻氣象數據編制,覆蓋53個基準地,包含最低氣溫指數、最高氣溫指數、日均氣溫指數、候均氣溫指數、制冷度時指數、取暖度時指數六個子指數,有針對性地服務能源、農業等國民經濟重要領域,助力能源、電力等行業精確衡量氣溫風險。
近兩年,廣期所與中央氣象臺達成戰略合作,從研發光伏氣象指數入手,共同探索服務新能源發電產業的新路徑。2024年11月13日,“中央氣象臺-廣期所光伏氣象指數”正式發布,首批發布了山東、新疆和內蒙古三個省份的指數。該指數從21個相關氣象指標中選取輻照度為指數主要因子,同時引入溫度作為調節因子,可以反映因高溫導致的光伏發電效率衰減情況。
從2024年4月開始,上期所也與上海市氣象局密切合作,建立產學研工作機制,開展研究交流,實地走訪調研電力、農業、漁業等行業企業,深入了解企業需求,探索開發指數型氣象金融工具的可能性。目前,上期所已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上海氣象局簽署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聯合研發氣象指數期貨品種。
此外,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今年9月1日,中國氣象局發布了中國金融氣象指數與服務平臺(V1.0),該指數與服務平臺針對能源、農業、交通、電力行業的應用場景,創新構建出與實體產業在生產、經營及管理等方面氣象風險敞口相匹配的、具有經濟指示意義的金融氣象服務產品。
企業應用溫度指數衍生品實踐落地開花
近兩年來,運用國內期貨交易所研發的有關溫度指數的衍生品,已在實踐中邁出了堅實步伐,與相關理論研究探索實現了“有效銜接”。
記者從大商所獲悉,目前,已有廣東“水產養殖溫度指數保險+天氣衍生品”、湖北“茶葉寒潮指數保險+天氣衍生品”、廣東“售電企業寒潮指數衍生品”、北京“果樹寒潮指數保險+天氣衍生品”、河南“主糧作物凍災指數保險+衍生品”、黑龍江“玉米低溫氣象指數保險+衍生品”、湖北“小龍蝦高溫指數保險+衍生品”、“水稻高溫氣象指數保險+衍生品”等8個掛鉤“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的“溫度指數(保險)+天氣衍生品”項目陸續落地,開創了溫度指數衍生品在實體產業應用的先河。
以2024年全國首單“寒潮指數保險+寒潮指數衍生品”為例,依靠大商所、期貨公司、保險公司、天氣預測與分析領域專業公司等多方參與,為湖北蘄春霧云山茶園的300畝茶葉撐起了金融“保護傘”。彼時,當地茶農遭遇了兩輪低溫寒潮凍雨天氣,但通過項目得到了及時的經濟補償和風險管理支持,最終獲賠87924元。項目參與方招商期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項目采用大商所天氣指數為標的,將衍生品市場和保險市場有機鏈接,實現了更準確地衡量風險、履行賠付,有效降低了農戶因極端天氣而造成的經濟損失。”
談到國內天氣指數衍生品試點成果落地開花,受訪人士紛紛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從實踐來看,國內期貨交易所研發和發布的天氣衍生品指數,使實體企業有了新的風險衡量指標。高價值的氣象數據不僅能夠幫助企業更科學地制定經營決策和風險管理策略,還能幫助企業規避天氣變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權威天氣指數的基礎上,國內多方機構合作開展的天氣衍生品交易試點,為實體企業穩定經營提供了新的風險管理工具,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實體企業對氣象風險的辨識與認知。
談及目前國內溫度指數的功能發揮情況,天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隆遠勇向記者介紹,比如,冬季采暖度日數(HDD)是衡量冬季供暖需求的關鍵指標,通過跟蹤與預測該指數,供暖企業能夠優化燃料采購、庫存管理和銷售計劃;蘋果主產區的凍災指數,可以為預測蘋果產量與市場價格提供至關重要的依據,對果品貿易企業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對企業而言,天氣衍生品有助于企業管理氣候相關的風險,提高生產經營的穩定性;有助于企業進行戰略規劃,提高運營效率和企業競爭力?!敝猩酱髮W嶺南學院教授韓乾表示,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近兩年我國天氣衍生品的研發積極推進,不斷加速,體現了一個大國的責任與擔當,有助于提高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影響力。
與國外仍存差距長期發展前景被看好
受訪人士紛紛對記者表示,近年來國內期貨交易所推出的各類溫度指數,具有權威性、透明性,為后續國內推出溫度相關的天氣期貨衍生品奠定了堅實基礎。但與起步較早的國外天氣衍生品市場相比,我國天氣衍生品仍有較大發展差距。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國際天氣衍生品的探索發展之路已經超過20年,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能源市場首次推出了全球首個天氣衍生品。隨后天氣衍生品市場實現快速發展,逐漸擴展到歐洲、日本、澳大利亞等地,成為保險業、零售業、農業、建筑業和管理基金等行業對沖風險的重要工具。
“在歐美地區,天氣衍生品已成為一種有效對沖天氣風險的金融工具。”中國氣象局金融氣象重點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趙艷霞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日趨劇烈,能源市場受到影響,其積極尋求天氣風險轉移渠道。芝商所天氣衍生品成交量一路攀升,天氣衍生品市場參與度出現大幅上升。
據悉,芝商所作為全球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之一,于1999年推出天氣期貨合約,該合約在滿足相關能源和農業企業避險需求的同時,實現了快速發展。當前,其天氣指數期貨和期權的標的涵蓋月累計平均氣溫指數、季累計平均氣溫指數、月度制冷度日指數、月度取暖度日指數、季度制冷度日指數、季度取暖度日指數六類。數據顯示,2021年芝商所天氣衍生品市場交易量快速增長;2023年,其天氣衍生品交易量再度攀升。截至2023年年末,未平倉的天氣期貨及期權超過17萬份,是2020年12月的6倍之多。
相比國外天氣衍生品市場,我國的天氣衍生品市場尚處于發展初期。隆遠勇認為,國內外天氣衍生品市場在發展時間、市場規模、交易活躍度、企業對天氣衍生品的了解認知等方面存在差異。
“首先,國外天氣衍生品市場已經發展了近30年,具有活躍的場外市場,場內市場近年來交易也顯著增加,而國內天氣衍生品場內市場還沒有建立,場外市場規模也剛剛起步。其次,國外不少能源電力等企業已將天氣衍生品作為常規的風險管理工具,有些企業甚至設立了專職團隊從事天氣衍生品交易,而國內對天氣衍生品的了解和利用程度較低。最后,歐美市場擁有完善的數據服務與市場交易平臺支持體系,而我國在這些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甭∵h勇說。
建信商貿衍生品部總經理金士星也認為,總的來看,我國的天氣衍生品市場仍處于研發和試點階段,尚未開展標準化的場內交易合約。同時,相關的應用試點規模較小,參與主體數量也較為有限。
“不過,作為新興事物,我國天氣衍生品市場的未來前景令人十分期待。”隆遠勇告訴記者,從實體企業的應用來看,當前國內農業、電力、能源、物流等領域對氣象數據和風險管理需求旺盛,未來隨著氣候變化影響加劇,天氣衍生品的需求也將進一步增加。
此外,韓乾還表示,從金融市場融合趨勢來看,天氣衍生品市場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未來,其也可以與其他金融產品深度融合,如綠色債券、碳金融等。比如,投資者在投資綠色債券時,可以同時利用氣候衍生品對相關項目的氣候風險進行對沖,提高投資組合的穩定性;期貨、保險等金融機構也可聯合開發綜合性的氣候金融產品,拓展氣候衍生品的市場規模。
適時加快研發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記者注意到,從后續發展路徑上看,我國的天氣衍生品市場試點與國外類似,均始于場外衍生品。
“預計在場內天氣衍生品上市前,我國場外衍生品的試點有望進一步豐富,進而能夠實現從場外試點起步,發展至場外與場內產品良性互動的局面。”金士星認為,接下來,相關場外試點行業可以從農業為主,嘗試拓展至能源電力、交通、建筑等更多領域。參與主體可以從產業企業、風險管理子公司、保險公司、私募基金等擴展至再保險公司、各類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以及場外衍生品經紀的經紀商等。上述領域的相關主體,對天氣衍生品的應用在歐美市場已有成功案例。
金士星還表示,除現有的溫度指數外,建議期貨交易所和氣象部門能夠加快合作研發基于降雨、降雪、風力、日照等氣象要素的衍生品,來滿足不同行業和企業的多樣化需求。此外,建議能有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到天氣衍生品的應用中來,豐富氣象金融產品序列。借鑒國際經驗,設計出更多結構化的氣候衍生品,如氣候債券、氣候期權等,為投資者提供不同風險收益特征的產品選擇。
在隆遠勇看來,我國天氣衍生品市場發展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從現階段來看,需要落地更多的試點項目進行行業推廣,逐步擴大市場參與者的基礎。同時,在發展場外市場的基礎上適時推出場內交易。
趙艷霞認為,雖然我國尚未正式上市天氣期貨,但是已邁出了天氣衍生品實踐運用的第一步,并具備了進一步發展的條件。
據記者了解,中國氣象局今年最新發布的中國金融氣象指數與服務平臺(V1.0),是由國家氣象信息中心長期提供數據技術支撐和數據安全保障,為我國后續開發天氣衍生品奠定了權威、堅實的技術基礎。目前該平臺已上線69種金融氣象指數體系,分為農業、能源、電力、交通四大類,涉及的氣象要素有溫度、降水、風速、能見度。其中農業類指數包含了我國交易所上市的所有農作物品種,能源和電力指數則包含了我國主要城市相應指數數據。
在此基礎上,趙艷霞進一步建議,加快研發符合中國國情的天氣衍生品,加速推進天氣衍生品市場發展,以更好地滿足各行業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風險管理需求。同時,應進一步完善和健全相關配套制度,為中國天氣衍生品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上述受訪人士一致認為,未來,天氣衍生品將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對沖工具。隨著天氣衍生品市場的不斷完善與成熟,其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方面,有望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