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正式發布。在這份指導“三農”工作的綱領性文件中,“保險”一詞被7度提及,多處關鍵內容對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以及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給出明確要求。
關鍵點一: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縣級保費?補貼承擔比例
糧食,一頭關系著百姓民生,一頭連著國家安全。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圍繞四種事關國計民生的糧食作物,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縣級保費補貼承擔比例,推動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面積。
事實上,在政策的持續推動下,2024年我國三大主糧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保險保障范圍已然實現了重大進階:自2024年1月1日起,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從1000多個產糧大縣正式擴展至全國,讓全國的種糧農戶都能從中受益。與此同時,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的實施范圍也有序擴大,覆蓋到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全域及其他省份種植面積的50%,有力穩定了大豆種植戶的收益預期。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縣級保費補貼承擔比例,能夠有效化解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縣級財政緊張地區在農業保險領域面臨的困境。這一舉措既能切實減輕地方財政負擔,又能緩解因縣級財政無力提供配套補貼而致使保險中斷的問題,有力推動農業保險覆蓋面的實質性擴大,讓更多農戶享受到農業保險的保障?!睂ν饨洕Q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道出了這一政策完善背后的深刻考量。
據了解,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補貼,由中央補貼和地方財政共同兜底。目前,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保費補貼比例為在省級財政保費補貼不低于25%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補貼45%,對東部地區補貼35%。
然而,在政策落地的實踐過程中,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狀況是,產糧大縣往往也是財政弱縣。據統計,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應收保費”長期處于較高水平,2022年當年的“應收保費”約為15%,導致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處于脆弱的“緊平衡”狀態。對于基層保險機構而言,向縣政府催要各級政府下撥的保費補貼并非易事,這已成為很多基層保險機構的一大壓力和負擔。而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縣級保費補貼承擔比例這一政策的適時推出,可以有效避免因縣級財政無力提供配套補貼而導致保險中斷的情況,農業保險的可持續性將得到進一步保障。
關鍵點二:支持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
去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鼓勵地方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為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特色農產品保險,提出“健全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支持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政策表述的深化,不僅體現了國家對特色農產品保險的持續關注和高度重視,也預示著特色農產品保險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推動地方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農戶切身利益發揮更大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特色農產品保險?其指的是主要由地方政府補貼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產品。由中央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主要覆蓋小麥、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油料作物等17類大宗農產品。然而,各個省份還擁有著獨具特色的農業支柱產業,例如蔬菜、瓜果、淡水和海水養殖產品,牛羊雞鴨等,這些特色農產品在當地的農業產業結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更是農戶實現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托。據了解,自2022年起,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獎補政策實施范圍已擴大至全國,中央財政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獎補資金切塊下達地方,由地方結合實際將獎補資金用于支持自主確定的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發展。
近年來,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獲得了快速發展,覆蓋品種明顯增加,保障水平顯著提高。據統計,地方特色農產品從2018年的250余種提高到目前的逾500種,許多省和縣市利用本級財政自行開展本區域內特色農產品保險的獎補,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的保費規模占比已從2018年的20%提高到2023年的37%。
去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強金融支持鄉村全面振興專項行動的通知》,再度強調要積極發展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擴大保險服務覆蓋面。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支持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導向性,要聚焦區域特色明顯、產業規模較大、經濟效益可觀、市場競爭力突出的特色品種,擴大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障范圍,加強特色農產品區域生產風險評估、精準定價和費率動態調整,保障特色農產品保險可持續發展。
關鍵點三:健全基本醫保參保長效機制
除了繼續重點“關注”農業保險外,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中,格外強調保險在民生保障層面的作用,提出要“健全基本醫保參保長效機制,對連續參保和當年零報銷的農村居民,提高次年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
業內人士認為,針對連續參保和當年零報銷的農村居民,提高次年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可以看作是一種激勵措施,能夠鼓勵更多農村居民持續參保并主動關注自身健康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疾病的發生,助力農村地區構建更完善的健康防護體系。此外,還可以強化大病風險分擔機制,當農村居民遭遇突發高額醫療費用時,能夠獲得更有力的保障,極大地降低了因病致貧的風險,切實減輕了他們的就醫負擔。
實際上,對于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參保長效機制,不少地區已經付諸行動,積極探索。例如,去年12月,云南省印發《關于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參保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明確自2025年起,對連續參加居民醫保滿4年的參保人員,之后每連續繳費1年,每年提高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4000元。福建省則規定自2025年起,對連續參加居民醫保滿4年的參保人員,之后每連續參保1年,每次提高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3000元,合并零報銷激勵累計提高總額不超過所在統籌區大病保險原封頂線的20%。
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更是著眼于農村居民的晚年生活質量。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許多農村居民養老主要依賴于養老保險。提高基礎養老金,能夠讓農村老人在晚年擁有更穩定的經濟來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營造穩定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