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盧陶然 實習生馬榕麟 北京報道?
繼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后,歐盟又發布新規,嘗試解決包裝廢棄物增長速度超過回收率的問題。
2025年1月22日,歐盟理事會正式通過了包裝與包裝廢棄物法規(Packaging and Packaging Waste Regulation,以下簡稱PPWR),并將在公布18個月后(2026年8月12日)全面實施。
具體來看,PPWR規定了包裝定義、可持續性要求、標簽與信息、生產者責任、廢棄物管理等多方面內容,適用于歐盟市場上的各類包裝及包裝廢棄物;法規最終目的是減少包裝廢棄物、提高資源效率、確保包裝的自由流通、實現氣候中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包裝減量、再生材料、可回收性的具體目標上,PPWR要求到2030年減少5%的包裝使用量,到2035年減少10%,到2040年減少15%;除輕質木材、軟木、紡織品、橡膠、陶瓷、瓷器和蠟等材料外,所有包裝材料都必須滿足嚴格的可回收性標準;塑料包裝的再生材料使用目標,到2040年,一次性塑料飲料瓶的再生材料含量需達到65%,PET接觸敏感包裝需達到50%,其他包裝需達到65%。
歐盟包裝法規升級
“PPWR尤其對塑料包裝的再生材料使用比例有嚴格設定,將迫使企業在前端加大對再生塑料和包裝設計的研發和投入,建立高效的回收體系,以實現法規設定的回收目標。”中國合成樹脂協會塑料循環利用分會常務副會長王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外,法規的實施需要大量的配套措施和二次立法來確保其有效執行。對中國企業而言,凡是涉及有包裝出口到歐盟地區的,都需要進行相關調整,提前了解法律并做出改變,以滿足法律要求。
事實上,關于塑料包裝的PPWR規定的內容,業界已經有了普遍的關注。以我國的塑料污染治理為例,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2021年治理塑料污染被納入“十四五”規劃。國際層面,2022年3月聯合國環境署推動全球簽署“塑料污染公約”。
但以PPWR對于塑料包裝再生材料的使用目標為例,要求到2040年PET接觸敏感包裝需達到50%。王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PET接觸敏感包裝一般指食品、藥品或其他特殊場景下有要求的包裝,我國在再生材料與食品接觸這方面一直在做探索,但相關的法規還沒有落地,尚未正式允許再生材料用于食品接觸的包裝。
“再生材料含量,也叫‘按比例使用再生材料’,在我國的政策基本是鼓勵性的,沒有強制性。也因為沒有法律的強制要求,企業在應用高品質再生材料生產需要增加成本,步調晚于PPWR。不過,絕大部分大型企業已經做了再生材料含量技術儲備。”王旺表示。
需要知道的是,按比例使用再生材料,會使得生產商從產品設計之初就開始考慮回收、再生的問題,以及是否能使用消費后產生的廢料來生產再生材料,以此從源頭解決了回收問題。
“這同時還涉及流通環節、消費者參與以及國家法規的要求,從而形成閉環。這些年,歐盟對法規體系做了全面升級,是基于高效使用資源的邏輯來建立的法律系統,包括要求回收率、再生材料含量、可回收設計等。”王旺表示。
歐盟對于包裝廢棄物的立法已經走了二十余年。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歐盟在1994年通過了《包裝和包裝廢棄物指令》,但未能有效減輕環境負擔,歐盟委員會于2019年發布了法規(EU)2019/1020和指令(EU)2019/904,對之前的包裝和包裝廢棄物指令進行了修訂。
2022年11月30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公布了PPWR的提案,旨在全面更新包裝和包裝廢棄物管理框架,推進循環經濟和氣候中立。
“這項法規從討論到正式通過經歷了3年多的時間,法規發布后,有些具體條款到2030年才開始要求,給了業界一個緩沖期。這對中國向歐盟出口的各種包裝都會產生影響。”王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國內外包裝供應鏈均可能受波及
包裝廢棄物的減量,有著多種治理手段。循環包裝占了較大比重,其次是減少不必要的包裝。
“食品、消費品的重復使用模式較少,而很多卻是不必要的包裝。”王旺向記者介紹,以超市里促銷的薯片為例,五片薯片就有一層小袋子包裝,十片薯片就有一個大袋子包裝,“這樣的做法這就屬于不必要包裝。如果國內的品牌,或包裝供應鏈企業還不按PPWR要求生產、設計,出口的時候很可能會有問題。”
王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強調,塑料包裝也不應被“妖魔化”,只要按照可回收的設計標準進行設計,使塑料產品能夠在當地市場循環、回收即可,“建立回收的邏輯和技術方法是關鍵。”
一方面,國內企業要對塑料包裝的再生和循環補足技術,在面向全球生產時,努力避免在可持續發展、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與一些發達國家存在滯后。
其次,企業在具備必需的技術能力時,也要找到合適的方法與專業機構對接,以滿足國際標準。王旺表示。
“中國市場的銷售對這些品牌占據著重要地位,如果在中國沒有相應的政策和技術路線支持,這些品牌可能會按照全球總部的要求,對國內供應鏈帶來直接壓力。國內的供應鏈企業需要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材料,否則可能會失去國際品牌在中國的供應鏈訂單。”王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利樂公司大中華區企業傳播與可持續發展副總裁牟曉燕曾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介紹,盡管當前的回收技術已經成熟,但行業仍然面臨著發展難題。目前,通過再生利用所生產的產品貨值尚無法全面覆蓋前端回收再利用所產生的成本,瓶頸在于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和分選難。目前仍有大量廢棄包裝沒有被回收分選進入再生利用體系,導致再生利用產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處于“吃不飽”的狀態。
“由于復合包裝的屬性,在再生處理過程中需將包裝材料進行分離,所以再生利用端的技術和設備與單一材質包裝存在顯著差異。”牟曉燕進一步介紹。
王旺也對記者表示,雖然中國目前的法規立法還在醞釀中,但從產業自身角度講,中國的產品并不弱,“中國幾乎所有行業都有面向全球提供服務或產品的能力,一旦生產技術和模式成熟,就有全球布局的可能性。關鍵在于要把塑料當資源看待,實現產業閉環,解決原生材料中沒有包含回收成本的問題。”王旺認為,歐盟強制包裝使用可回收材料,就要把外部成本內部化,這是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體系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