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近段時間,出現不少因帶貨產品存在質量問題而“翻車”的主播,暴露出當前直播電商領域部分主播專業性不足、責任感缺失的問題。
直播帶貨看似簡單,實則門檻不低。相較于傳統賣場導購對單一品類商品的銷售行為,網絡直播中主播所售商品涵蓋食品、服裝等多個品類,需專業知識支撐。依據商品推介方式的不同,主播扮演著銷售者、廣告發布者等多重角色,需承擔不同法律責任。不少主播通過開設賬號矩陣、公司化運營等手段尋求規模化發展,更需處理好團隊管理、供應鏈把控等問題。這都對直播帶貨從業者的專業能力提出較高要求。
然而,一些主播的責任感與專業性未能與名氣同步增強。不少“素人”主播因形象親和、語言平實,所拍攝短視頻內容貼近生活,受到眾多粉絲喜愛,但對帶貨背后的責任風險并不熟悉。主播團隊將大量資金與精力用于完善劇本與話術,商品品質把控能力與售后服務卻止步不前,埋下“翻車”隱患。
直播帶貨是商業行為,需要具備相應能力、承擔相應責任。成名不問出身,同樣擔責時也不能以出身為托辭。主播的商業之路上,干事創業的初心可以始終保持,但在選品、推介、售后等環節的專業性、責任心則需不斷精進。
用戶渴望省心省錢的消費體驗,創業者期盼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直播電商行業蓬勃發展,更需悉心維護。這需要平臺方用好推薦機制這一指揮棒,讓品質高、價格優、評價好的主播被更多看見。不斷強化網絡監管執法與市場監管執法協調聯動,抓早抓小、防微杜漸,糾偏扶正、督促整改,引導直播電商經營主體健康成長、誠信經營。